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党建综合

广德市:“五式五有”推动党员分类管理精细出效

发布日期:2025-01-14 16:01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82 字体:

 

近年来,广德市积极构建党员分类管理体系,针对党员群体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充分运用“三档四型五域”党员队伍分类精细化管理机制,持续激发全市党员队伍活力。

 

实行“目标式”管理,让在职党员“有为”。将党员“双报到”与“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相结合,持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通过完善机关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引导在职党员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形成“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工作氛围。根据本市在职党员职业、特长及服务意向,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以“组团式”服务开展“群众点单、机关接单”的服务模式,围绕便民利民、社会帮扶、文体活动、认领微心愿等,实现与群众最直接的联系服务。推行“公开承诺实事”的目标式管理模式,村(社区)“两委”干部按照分工,实行“岗位职责+为民服务”的“双重”管理,确定年度目标责任,建立奖惩机制,将承诺践诺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与评先评优挂钩,不断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

 

实行“设岗式”管理,让无职党员“有责”。以乡镇(街道)为“中心”,连接各村(社区)教学点,采取“理论授课+实地观摩+交流分享”的模式,用小型、分散、灵活的方式为无职党员精准配置党员教育日常、特色、实践“三大套餐”,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劳动技能等实用知识培训,消除“本领恐慌”。突出党员主体地位,按照“因需设岗、因事定岗、因人立岗、以岗定责”原则,围绕当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难点工作,构建“共性+个性”相结合的分工体系,科学设立民事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农业技术示范、治安巡逻服务等岗位,确保“人岗相适”。并将岗位履职情况作为党员“红黄榜”积分、民主评议党员、文明家庭推荐的重要依据,持续激发无职党员工作积极性。

 

实行“关爱式”管理,让银龄党员“有得”。强化“银龄+党建”工作阵地建设,借助党群、社区内的红色长廊、议事凉亭、党员活动室等,组织老党员开展学习。邀请资历深、精力足的老村干部、老党员,加入“广德乡音”“银龄先锋”“金石良言”等红色宣讲队伍,结合“党课开讲啦”“红色故事有声有色”等活动,运用书画展示、诗歌朗诵、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讲理论、讲政策、讲形势。成立老年大学兴趣小组,组织老干部参加文艺演出、象棋比赛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老干部幸福感。鼓励老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会组织,积极提供文化宣传、医疗健康、法律援助等帮扶指导,引导老党员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注入强劲“银发力量”。

 

实行“帮扶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有盼”。通过入户走访方式,摸排生活困难、老弱病残等类型党员,全面掌握其家庭情况、家庭结构、致困原因等信息,建立完善困难党员档案。修订《广德市党内关爱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动态管理“党内关爱”对象信息库,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补一点、党员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常态化推行党员患病时有探望、生活困难时有扶持、重大节日有慰问的关爱帮扶。建立镇村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和“多对一”重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将“急难愁盼”记录在册形成工作台账,整合民政、人社等部门(单位)资源优势,按照“技术帮扶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思路,为困难党员免费提供惠民政策解读、就业培训、帮办代办等各类服务,传递党组织的关心关爱。

 

实行“跟踪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将摸清底数、掌握动向作为管理流动党员的重要前提,实行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的“拉网式”管理,系统化建立流动党员“一网格一底册”数据库。持续增强党性教育活力,一方面,利用“学习强国”“桐汭红·党建云”“桐汭先锋”等平台,向流动党员定期推送学习材料。另一方面,在返乡“窗口期”组织流动党员观摩皖南红军独立团纪念馆、时空长广纪念馆等本土红色场馆,确保教育不间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群直通站等阵地,提供流动党员报到、支部活动、政策咨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并整合人社、司法等部门资源,提供就业推介、法律援助等服务项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方式,成立全市首个货车司机流动党员党支部,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