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党建综合

广德市:“五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3-05-04 09:21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1429 字体:

近年来,广德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共治、智治“五治融合”,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凝聚治理合力、提升治理效能,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自治为基。积极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鼓励村民自治,把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和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居民议事会、恳谈会、矛调会等机制,打造“善治联盟”共同体,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务例会等基层民主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载体,以“一村一会、一事一议”等形式,组织、协调和开展村务管理,按照“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要求,引导群众参与议事、调解、建设、治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提升村民理事会的凝聚力和自治力。持续开展“最美庭院”“十星清洁户”等评选活动,推行环境治理“门前三包”,激发村民参与治理主体意识,提高环境自治积极性。
  德治为先。推行党员挂牌亮星、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等方式提升党员责任感、荣誉感,积极开展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党员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者、带动者。发挥乡贤在乡风文明中的示范带动效应,带头制定村规民约、守好农村婚丧嫁娶操作规范等,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美丽乡村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以“身边好人”“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儿媳”“好公婆”等各类典型创评为抓手,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法治为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综治、信访、司法人员队伍,实现“一村一民(辅)警”全覆盖和“警民议事厅”社村全覆盖。认真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各项工作措施,持续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活动、12.4国家宪法日等普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教育氛围。坚持把普法教育融入矛盾化解全过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进组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展普法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在村文化广场和远教广场等地打造集休闲放松与普法教育为一体的法治长廊、法治公园等法治宣传阵地,把法律知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体现,让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共治为本。强化多元共治,深入推进“多网合一”,加快建设“全科网格”,健全管理体系和基础力量体系,强化单元网格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风险矛盾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专项行动,实时关注村级动态,对邻里纠纷、土地边界、房屋建设等问题及时了解、主动解决。按照“党组织+党员干部+网格员”模式搭建三级网格,健全和落实党员干部联点包片、坐班接访、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制度。坚持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双报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组织共建、活动联动、资源共享。
  智治为要。在治理中充分创新机制,达到以智提治的效果。在便民服务大厅增设“帮代办”窗口,让办事群众在业务办理中提高便利度,提升满意度;实施信用村建设试点先行,通过试点发挥对全局性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同时,稳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打造“指尖上的乡村治理”系统,持续挖掘数字化新模式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扎实开展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宣传推广运用,切实发挥平台实效,将监督融入基层治理。推广广事E站社会治理平台,闭环解决居民反映事项,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微平台”,实现“大治理”。依托电教远教平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观看最新政策讲解视频、治理典型案例,依托互联网扩展干部群众基层治理学习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